行業新聞 ? 未來三年,藍天保衛戰如何打 ——《甘肅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作戰方案》繪藍圖

\r\n \"\"\r\n

\r\n

\r\n \"\"\r\n

\r\n
\r\n新形勢下的新目標\r\n

\r\n
\r\n

\r\n

\r\n 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我省結合實際制訂出臺了《甘肅省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實施五年以來,各市州、各部門扎實推進各項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全面完成了“大氣十條”確定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2013至2017年我省空氣質量改善明顯。\r\n

\r\n

\r\n
\r\n

\r\n

\r\n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大決策部署,鞏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取得的成績,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結合我省實際,出臺了《甘肅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作戰方案》。\r\n

\r\n

\r\n
\r\n

\r\n

\r\n 《方案》明確提出,2020年底,大氣顆粒物濃度明顯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全省各地空氣質量實現穩中向好,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人民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水平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相適應。14個市州所在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4.0%以上,全省3個以上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實現達標;86個縣市區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0%以上;14個市州所在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值較2015年分別下降15%和10%以上。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8.0%,其中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為4.6萬噸和3.1萬噸。\r\n

\r\n

\r\n
\r\n

\r\n結構調整是核心\r\n

\r\n
\r\n

\r\n

\r\n 我省在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結構等方面的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r\n

\r\n

\r\n
\r\n

\r\n

\r\n 要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調整能源結構,構建高效清潔能源體系,加強煤炭總量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優化調整貨物運輸方式,增加鐵路貨運量,運輸實現“公轉鐵”,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主要以鐵路運輸為主。要優化用地結構,實施生態增容工程,蘭州市每年新增植樹造林12萬畝,河西五市加強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和北方防沙治沙建設,積極推進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r\n

\r\n

\r\n
\r\n

\r\n

\r\n 要有序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優先發展集中供暖,加快推進集中供熱管網建設和改造進度,集中供熱難以覆蓋區域,加快實施各類分散式清潔供暖。在確保民生取暖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清潔替代、經濟適用、居民可承受的原則,綜合采用各類清潔取暖方式,替代燃煤取暖。著力實施“熱源側”和“用戶側”改造,完成燃煤供暖設施清潔化改造。優化供熱管網規劃建設,推進聯網運行,加快老舊管網設施改造和系統升級,降低輸配損耗。逐步實施縣級以上城市(含縣城)城鄉接合部及周邊鄉鎮居民取暖土炕、土灶、小火爐煤改氣、煤改電或潔凈煤替代工程,在農村集中開展改灶、改暖等專項工作。2018年改造完成40萬戶,到2020年改造完成100萬戶。同時,要求14個市州所在城市和各縣(市、區)建成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的煤炭交易市場和集中配送體系,交易、配送民用煤符合甘肅省民用散煤民用型煤標準,基本實現全省各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民用煤配送全覆蓋。加強煤質抽檢,嚴厲打擊銷售和使用劣質煤行為,杜絕劣質煤流入市場。\r\n

\r\n

\r\n
\r\n
\r\n

\r\n

\r\n 優化調整全省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完善省、市、縣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2019年底前,建成省級空氣質量綜合分析大數據平臺及自動監測系統。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建設空氣質量微測網,逐步提升科學技術監測能力。蘭州市要開展環境空氣VOCs監測。各市州要逐步開展降塵監測。\r\n

\r\n

\r\n
\r\n
\r\n

\r\n

\r\n 要嚴格落實環保監督管理責任、排污許可管理、工業企業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環境執法和環境質量信息公開等五項環保工作制度。2020年底前,完成排污許可證管理名錄規定行業的許可證核發,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未按證排污的,依法依規從嚴處罰。\r\n

\r\n

\r\n
\r\n
\r\n

\r\n

\r\n 全省各級財政支出要向藍天保衛戰傾斜,統籌安排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重點支持涉及民生的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冬季清潔取暖改造、煤炭交易市場建設、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空氣質量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和大氣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項目;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利用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資。支持依法合規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建設。鼓勵開展合同環境服務,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清潔取暖和產業升級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企業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大氣污染治理和節能改造。將“煤改電”超出核價投資的配套電網投資納入下一輪輸配電價核價周期,核算準許成本。\r\n

\r\n

\r\n
\r\n

\r\n落實保障措施\r\n

\r\n
\r\n

\r\n

\r\n 為確保我省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方案》提出四項保障措施。\r\n

\r\n

\r\n
\r\n
\r\n

\r\n

\r\n 加強組織領導,省直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落實“一崗雙責”。各地要制定具體詳細、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靠實部門責任,明確時間節點,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r\n

\r\n

\r\n
\r\n
\r\n

\r\n

\r\n 加強考核問責機制,將打贏藍天保衛戰年度和終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結果應用。對空氣質量改善不明顯、重點任務推動緩慢、重污染天氣應急處置不力的市州,在全省范圍進行通報;對工作推進不力、目標任務嚴重滯后的市州,由省大氣污染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約談市州大氣辦負責人,提出整改意見,督促落實;對未完成目標任務、考核不合格的市州,由省政府領導約談市州政府負責人,并依據相關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予以表彰獎勵。\r\n

\r\n

\r\n
\r\n
\r\n

\r\n

\r\n 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構建各部門協調一致的信息聯合發布平臺,規范發布模式,整合信息資源,提升信息公開的實效性、權威性。省生態環境廳每月在省內主要媒體上發布14個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排名情況。各市州按月對轄區內各縣市區空氣質量排名情況進行通報。建立健全環保信息強制性公開制度,重點監控企業應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及整改等信息。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應按要求及時公布執行報告。\r\n

\r\n

\r\n
\r\n
\r\n

\r\n

\r\n 構建全民行動格局,積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肅查處和曝光環境違法行為,努力營造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良好氛圍。\r\n

\r\n

\r\n  \r\n

返回頂部
av资源在线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