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 那些年的“暖”事兒

\r\n 小時候,農村的冬天很冷,家家戶戶都用棒子秸使勁兒燒炕,保證脫坯碼磉后留存的那些炕頭炕角都能抗住一宿的西北風。\r\n

\r\n

\r\n  \r\n

\r\n

\r\n 奶奶的炭火盆放在大炕上,父輩們把做飯燃燒不充分的劈柴或者棒子骨,用火鉗子撿出來,放進大瓦盆里,端到炕上。炭火盆四周圍坐著幾個老人,或說著故事,或玩著糊牌、抽著旱煙。孩子們在一邊兒打鬧、玩撲克、烤白薯干兒、烤粉條兒,滿屋子煙火繚繞,串門的人一進來就咳嗽不停。\r\n

\r\n

\r\n  \r\n

\r\n

\r\n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燒煤球成了最主要的取暖方式,買了煤球爐子,屋子里不再那么冷,也不再烏煙瘴氣、嗆人咳嗽。\r\n

\r\n

\r\n  \r\n

\r\n

\r\n 煤球可以買,也可以自己做:把買來的煤面子用水和好,再用手一個一個摶成煤球兒,然后放在擱了煤面的簸箕里篩,輕輕篩出來后,放在家門口靠北的地方。一段時間后,煤球慢慢曬干,就可以用來燒爐子了。\r\n

\r\n

\r\n  \r\n

\r\n

\r\n 也有做煤餅子的。就像自己家做棒子餅那樣,然后掃掃墻頭,貼在墻上。誰家墻上有很多棒子餅一樣的東西,說明這是過日子的人家兒,連剩下來一點點煤面子,都要做成煤餅、煤塊兒。煤面兒也有和好直接放地面上的,用火鉤子橫豎幾道揦成大小均勻的塊兒,就可以燒了。\r\n

\r\n

\r\n  \r\n

\r\n

\r\n 到了九十年代初,家家戶戶燒上了蜂窩煤,屋子竟能短時間暖和起來。\r\n

\r\n

\r\n  \r\n

\r\n

\r\n 最難忘的,當屬去學校生爐子。帶兩根兒棒子秸、棒子骨,再拿點兒下腳料,小伙伴兒打著手電筒,揣著火柴往學校走。到了教室,把點著的紙放進爐膛,然后快速把棒子秸掰成短節兒放進去,再放棒子骨頭,接著放木塊兒,讓每種材料都充分燃燒,不至于搙煙。\r\n

\r\n

\r\n  \r\n

\r\n

\r\n 爐子燒起來后,孩子們就將黃豆、玉米、白薯干兒和粉條兒放在爐子蓋子上,經常是半生不熟、不冷不熱時,就搶著吃光了。\r\n

\r\n

\r\n  \r\n

\r\n

\r\n 1994年,我考上了大學,住進學校宿舍才知道,有暖氣真得太舒服了,而且一個冬天才交幾十塊錢取暖費。所以,趕上放假,一想到家里太冷,經常不愿回家。\r\n

\r\n

\r\n  \r\n

\r\n

\r\n 到了2000年,村里人燒起了小鍋爐,用的是大同煤塊兒,也就是勁兒大的煙煤。但是,燒小鍋爐帶來了大量粉塵,成片的村莊冬天就籠罩在煙霧之中。\r\n

\r\n

\r\n  \r\n

\r\n

\r\n 結婚后,我在城里買了平房,也開始燒鍋爐,每天鑿煤塊兒成了例行“工作”。2005年,我購置了樓房,再次感覺到暖氣的舒服和省心,可隨著樓房和暖氣的老化,取暖效果開始走下坡路,有時供暖前、斷暖后還要買個電暖氣解決一下“取暖之急”。2016年,我又換了新房,裝了地暖,數九寒天室內溫暖如春,穿著短褲短袖過冬,好不愜意。\r\n

\r\n

\r\n  \r\n

\r\n

\r\n 今冬,回農村發現,煤改氣、煤改電工程,讓昔日煙霧籠罩的鄉村變得清透了許多。取暖方式的變化,讓老百姓有了一個清潔干凈又舒心的居住環境!\r\n

返回頂部
av资源在线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