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九千余間,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卻沒有一個煙囪,古代沒有暖氣和空調,皇帝一家又是怎樣取暖的呢?\r\n
\r\n\r\n 古代地暖\r\n
\r\n\r\n 真相出乎你的想象——其實故宮里早就用上“地暖”了。人們都以為地暖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地暖早在明代就出現了,只是叫法不一樣,叫地炕。晚明太監劉若愚著的《酌中志》寫道:“乾清宮大殿……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于此,恒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钡搅饲宄乜怀蔀橹饕墓┡绞?。\r\n
\r\n\r\n 故宮里的地暖到底是什么樣子呢?\r\n
\r\n\r\n 一切機關都在地下:在一些重要宮殿內,地面下建有火道,將引燃的木炭倒入地炕口,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順著火道流動,慢慢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升高。此外,這種火道還直通睡覺的炕下面,比較像東北的火炕。這種火道被形象地稱作“地龍”。\r\n
\r\n\r\n \r\n
\r\n \r\n\r\n
\r\n 影視劇資料\r\n
\r\n\r\n 既然燃料是木炭,怎么可能沒有煙囪呢?原來玄機在這里:首先,火道的入口都是設置在室外的,叫火膛,太監在室外往火膛里添火加炭,火道的盡頭都設有排煙孔,煙氣向外排出。\r\n
\r\n\r\n 其次,沒有煙氣產生的原因在于燃料?;蕦m取暖材料主要是煤和木炭。煤多是來自寧夏的太西煤,太西煤烏黑發亮,觸之不染,燃之無煙無味,且有極高的發熱量。故寧夏的煤曾被稱為“御煤”。木炭叫“紅羅炭”,用通州、大興等近郊地區的硬實木材燒成,按尺寸鋸截,盛入涂有紅土的小圓荊筐,運送到西安門外(今稱此地為紅羅廠)存貯,再送入宮內使用。如今西安門外紅羅廠大街,就是當年存貯木炭的地方。如此一來,室內沒有明火,便不會產生煙氣。這可不是為了環保,而是因為故宮的宮殿都是木制的,防止煙灰熏黑宮殿。
\r\n\r\n
\r\n \r\n
\r\n 建造結構示意圖\r\n
\r\n\r\n 但是“地暖”的施工難度系數大,需要打通宮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筑下陷,所以只有少數帝后起居的宮殿內建有地炕。如養心殿、坤寧宮內的東西暖閣內,就有“地暖”供應。
\r\n\r\n
\r\n \r\n
\r\n\r\n \r\n
\r\n 實物圖\r\n
\r\n\r\n 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著這種地炕,去故宮游玩時,還能在一些建筑臺基上見到地炕口和排煙口。\r\n
\r\n\r\n 火爐取暖\r\n
\r\n\r\n 在清代故宮中,火爐是一種常見的輔助取暖方式。不住人的宮殿,冬季一般用火盆或熏籠取暖。熏籠是一種炭火盆,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瑯的,制作十分華貴精美。\r\n
\r\n\r\n 在沒有地下火道的宮殿,均備有炭火盆。那時的炭火盆樣式非常多,為了體現皇家的尊貴,這些取暖設備往往制作精美。如太和殿的兩個炭盆,是用造價高昂的景泰藍燒制而成,為防火星外濺,火盆外還加蓋有金屬網蓋,既實用又美觀。\r\n
\r\n\r\n 但是由于故宮樓宇建筑面積太大,火盆取暖的效果并不顯著,比較適合用在起居的宮殿。再者,火盆容易引起火災和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只能作為輔助的取暖方式。\r\n
\r\n\r\n \r\n
\r\n\r\n 手爐和腳爐\r\n
\r\n\r\n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皇妃手中拿著精致的“暖手寶”,這是一種小炭爐,暖手的叫手爐,爐身外加罩,通常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梁,隨手可以提動。這可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帝后及妃嬪們才能使用,制作精巧別致。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者銅做成,可隨身攜帶,或者放入被窩中。\r\n
\r\n\r\n 宮墻\r\n
\r\n\r\n 宮墻是紫禁城內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為單位。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墻。這一道又一道的圍墻,除了分隔空間的功能外,還可用來防火和抵御冬天的寒風。\r\n
\r\n\r\n 此外,紫禁城內的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光照取暖。而且,宮殿的墻壁和屋頂大都建得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r\n
\r\n\r\n 雖然沒有空調和暖氣,但是有了以上保暖“法寶”,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天,故宮也是一個溫暖的“王國”。\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