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從不同領域聚焦能源話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保障能源安全,推動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產供銷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遠景集團CEO張雷建議,鑒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已通過立法明確了能源轉型時間表和路線圖,因此中國也應當要為“能源革命”所展望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設定總體目標和時間表,尤其要設定碳排放凈值為零的長遠目標。
另有全國政協委員認為,中國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要推動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電網發展深度融合,“這樣可以更好促進和發揮各類能源聯產聯供、梯級利用、多能互補的綜合效益,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除構建各類能源之間的協調外,更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要強調各類能源使用上的循環,提高效率,建設節約型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可對《循環經濟促進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進行統歸,由全國人大同一制定《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法》,以解決當前各法之間內容不協調、概念不統一、要求不一致的等現象。
張雷代表建議,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巨大,折舊期通常數十年,只有進一步明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持續提升的比重、絕對數量和時間表,提前數十年明確碳排放凈值為零的時間點,才能有效約束化石能源資產的投資,否則會造成未來大量新增能源資產的擱淺,同時也將擠占綠色能源的發展空間。
施衛東委員認為,中國電源、電網規模均為世界第一,部分電力裝備主要技術參數已達國際領先水平,跨省區電力資源配置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新能源裝機占比的不斷提高,但單位GDP能耗水平是主要發達國家2倍以上,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各類能源聯產聯供、梯級利用、多能互補的綜合效益尚未充分發揮,因此推動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電網發展深度融合,可促進源網荷儲高效協同、發輸配用交互響應,提升整體利用效能。
從可行性角度看,國家“十三五”能源規劃以及電力、水電、可再生能源、風電、太陽能等專項規劃相繼出臺,電網企業主動融入地方發展,電源裝機安排和布局優化等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等有了初步銜接,并且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行業發展空間仍長期存在較大的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新譽集團董事長周立成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江蘇是資源小省,一次能源較為缺乏,但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格局基本形成,“世界一流電網”在江蘇建設已取得顯著成績,建議可以省級為單位,試點建設“江蘇能源互聯網”,協同各方資源,助力省域更好高質量發展。
“從做法上看,可以加快地級市層面的典型試點建設,如在南京打造綜合能源高質量的城市能源互聯網,在蘇州打造智慧能源高效能的城市能源互聯網,在鹽城打造清潔能源高比例的城市能源互聯網,以點帶面推進江蘇能源互聯網建設?!?/span>
張雷代表認為,中國若能越早向零碳堅定轉型,將能越早在全球綠色產業中占據引領位置,并降低經濟的運行成本和環境成本,幫助中國引領產業變革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