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西部大開發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競爭性環節電價交易 有序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
北極星售電網訊:北極星售電網獲悉,中共甘肅省委 甘肅省人民政府日前發布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決策部署的實施意見》,意見中稱,積極推進競爭性環節電價交易,有序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開展電力現貨交易試點,建設甘肅電力現貨市場。實施豐水期居民生活電能替代等電價政策,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詳情如下:
中共甘肅省委 甘肅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決策部署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精神,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大環境保護和整治力度,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有新作為、新貢獻,努力譜寫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
到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切實抓好大保護,實施好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優化開發布局,切實促進大開放,建設多元化開放平臺,進一步營造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開放環境,全力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我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省內區域發展新格局形成,均衡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現代綠色高效新型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民族邊疆地區更加繁榮安全穩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形成生態大保護、對外大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甘肅特色突出的新格局。
二、強化薄弱環節,夯實發展基礎
(一)堅決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任務,把脫貧攻堅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堅持靶心不偏,焦點不散,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加大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切實保障適齡貧困兒童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完善控輟保學目標責任制和聯控聯保機制。加強鄉村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因地制宜鞏固提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切實保障貧困群眾安全飲水。實現貧困戶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繼續改善脫貧地區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和義務教育、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條件。加快產業扶貧步伐,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持續推進文化旅游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扶貧。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實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
(二)聚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構建覆蓋城鄉、功能完備、支撐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對城鄉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加快中衛至蘭州、蘭州至合作、西寧至成都、蘭州至張掖三四線鐵路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天水至隴南、蘭州至平涼至慶陽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寶雞至中衛、西安至平涼鐵路增建二線等項目規劃建設工作。研究謀劃蘭州至西寧城際軌道交通項目、蘭州鐵路樞紐優化工程、蘭州至漢中至十堰、蘭州至平涼至慶陽至延安高速鐵路及敦煌至若羌等鐵路項目,利用市場化社會資本推進項目建設。提升公路路網覆蓋面,全面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甘肅境內段,分步建設省級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擴容改造國省干線瓶頸路段及旅游公路;實施農村路網通達工程。優化民航機場網絡布局,形成特色鮮明、干支協調、功能互補、聯動發展的機場網絡格局。加快推進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爭取到2035年全省運輸機場數量達到12個左右;謀劃成立本土支線航空公司,有序推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積極開辟國際國內航線,打造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的“空中絲綢之路”,推進航空服務大眾化。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河西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加強南部地區水源涵養保護,調整隴東地區供水水源結構,優化隴中地區水源配置格局,加快建設引洮二期,盡快啟動實施白龍江引水、引哈濟黨等一批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構建水資源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加快電網改造升級。加大城鄉配電網基礎設施投資,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完善城市配電網架,有效滿足城鄉居民高質量用電需求。
(三)打造綜合能源樞紐。著眼全國乃至周邊國家市場,全面提升能源生產、儲備、運輸能力,打造國家重要的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運輸通道。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發展壯大河西新能源基地,適時啟動金(昌)武(威)張(掖)千萬千瓦級風光互補發電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二期配套風光電項目建設,在河西地區率先實現風光水火核產業群聚集。優化傳統能源產業布局和結構。建設隴東綜合能源基地,持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重點在平涼、慶陽等地區建設一批礦區。加大隴東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促進油氣資源增儲上產。加快能源通道建設。打造大容量、高電壓等級的骨干輸電網架,加快推進±800千伏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加快煤炭新線建設和既有線路擴能改造,配套建設礦區鐵路和煤炭集運支線,提升甘煤入川渝能力和疆煤入甘運力。加強油氣輸送管網建設,推進油氣管網互聯互通。完善能源儲備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
三、突出創新驅動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打造西部創新發展新高地。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有效聚集各類創新資源。依托蘭州大學等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化我省與東中部地區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榆中生態創新城。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高職院校。加強從發達地區引才引智合作,建設絲綢之路國際知識產權港,爭取創建中國(甘肅)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增強企業主體創新能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研發機構。激勵國有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聚集,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全鏈條產業孵化體系。提升技術創新轉化能力。組建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黃河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和干旱生境作物學實驗室等科研轉化平臺。支持蘭州、張掖、白銀、金昌等市推進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創建蘭州白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完善科技成果中試與產業化載體,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市場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培育和轉移轉化。
(五)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創新要素匯聚,激發實體經濟活力,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抓手,打造新時代甘肅發展支柱產業。發展高附加值的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和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爭取建設西北農業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中心、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抗旱鑒定基地和高標準種子生產基地,肉類、優質食用油生產儲備基地。實施文化旅游景區提質增效等行動,推進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建設,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一中心四樞紐五節點”現代物流產業布局,提升蘭州、天水、酒(泉)嘉(峪關)、張掖等重要節點城市樞紐集散功能,推動全省高鐵經濟帶發展。以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為契機,推動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規范化加工、品牌化營銷,進一步發展壯大中藏醫藥產業。積極開展黃河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發揮蘭州新區、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平臺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實施工業互聯網培育工程,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據信息產業建設。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進節能環保、污染防治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
(六)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方向,全力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鄉村產業發展、農村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等重點任務,打造一批省級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和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和村莊清潔行動,統籌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和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突出規?;?、集約化、產業化,推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體系。優化城鎮布局,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推動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鎮,支持蘭州、白銀、金昌、天水等老工業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促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援助制度。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加快城鄉“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探索“聯股聯業、聯股聯責、聯股聯心”新機制,增強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實力。
四、用足用好“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構建開放新格局
(七)打造新時代“一帶一路”五個制高點。搶抓“一帶一路”最大發展機遇,發揮我省綜合經濟文化優勢,加強同沿線省份和國家開展實質性、多領域合作。著力打造文化制高點。以打造高品質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為核心,不斷加強文化交融,利用獨特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優勢,統籌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打響“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著力打造樞紐制高點。加快國際陸港和國際空港建設,依托航空口岸、綜合保稅區和鐵路口岸,建設進出口貨物集散地,大力發展物流經濟。著力打造技術制高點。依托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蘭白科技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著力打造信息制高點。以建設絲綢之路信息港、絲綢之路國際知識產權港為抓手,整合信息資源,建設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產業基地。著力打造生態制高點。加強生態治理和保護,著力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重點推進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地區、南部秦巴山地區、甘南高原地區、隴東隴中地區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保護建設。
(八)打造西部物流大通道和產業集聚地。依托我省聯結西北與西南、中西亞與東南亞、“一帶”與“一路”的樞紐地位,建設“鐵公機、江海息”立體化貿易通道,構建內外兼顧、陸海聯動、向西為主、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加快實施“東連”戰略。面向東部沿海省份和國內外大型企業,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物流通道等產業發展壯大,延伸產業鏈條和配套服務,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深入拓展“西進”空間。促進中歐、中亞班列常態化運營。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公鐵聯運建設,發展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提升“南向”開放水平。加強與東南亞等國家對接,打造蘭州陸港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加快天水、隴南對接融入成渝經濟區。大力建設“北拓”通道。加快酒泉至額濟納鐵路酒泉至東風段、嘉峪關至策克鐵路擴能改造、金昌至阿右旗專線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強與蒙古國能源產業開發合作,提升北線能源運輸能力。
(九)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升產業開放水平。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逐步放寬服務業準入。以中國(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為抓手,申請建立中國(甘肅)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會展業開放水平。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建設。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促進資源深加工產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出口。支持培育國家級、省級外貿基地創新發展,推動國家級食品農產品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生態原產地示范區特色化發展。支持符合條件地區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沿邊地區開放發展。
(十)拓展跨省區互動合作。以跨區域物流、外向型產業、文化旅游等為重點領域,進一步拓展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渠道,提升合作層次、擴大合作范圍。加大跨省區合作力度。加強與東中部省區市互惠合作,落實與川渝桂瓊浙等省區市經濟社會合作協議,健全跨省區合作協調機制,致力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積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加強周邊省區經濟協作。推動共建蘭州—西寧城市群。協商建立關中平原城市群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互利合作。加強陜甘寧革命老區區域合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共同建設黃河上游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參與建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機制。聯合開展長江水系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探索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聯防機制。積極承接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
五、建設美麗甘肅,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十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倡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實施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重點企業有組織、無組織排放達標治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在重點城市劃定完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開展交通污染源防治,加快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重點實施黃河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強對渭河、涇河、馬蓮河、蒲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工業污水、城鎮生活污水防治,推進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等環?;A設施建設,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切實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省級、市縣及重點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現“多規合一”。積極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
(十二)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嚴格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構建河西祁連山內陸河生態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區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隴中隴東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等“四屏一廊”布局,重點抓好黃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突出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治理,實施分區域綜合治理。加強跨省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加強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恢復的長效機制。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級分類管理體制。持續推進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建設、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保護和培育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快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祁連山、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逐步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稀有物種保護。完善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加強事前預防,完善開發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和公益訴訟機制,通過行政管制、市場調節、技術服務、信用管理相結合的措施,做好新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十三)加強重點區域綜合治理。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穩步開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加快實施重大生態規劃和試點。加快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古浪八步沙區域生態治理、民勤生態示范區建設等。強化尕海、黃河首曲等國際及國家級保護重要濕地、國家級生態市和全國生態文明試點市建設。加強退化草原保護治理。積極推進民勤生態示范區建設。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水平。加大黃河上游流域污染防治和治理保護,堅決防止生態惡化。開展河西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嚴重區退地減水試點工作。加強疏勒河中下游生態保護與修復。爭取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加快劉家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洮河大夏河流域治理。推進長江上游嘉陵江生態治理與修復,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積極推進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加強坡耕地改造和溝道治理,積極推進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董志塬區固溝保塬綜合治理工程和涇渭河、元城河流域防護林基地建設,加快黃河蘭州段自流溝道河道治理。加強薄弱環節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和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