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動態 ? 甘肅渭源構建“光伏+”全產業鏈

近年來,甘肅省渭源縣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探索構建“光伏+”全產業鏈光伏扶貧體系,多渠道籌措資金5.45億元,建設村級光伏電站81個60.25 兆瓦,為135個貧困村和1.02萬戶貧困戶提供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

\"光伏發電.jpg\"

一是多種收益分配模式,確保貧困人口受益

全縣81個光伏電站預計年總發電總量約7200萬度,135個貧困村村均每年通過村級電站收益4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實質性轉變。在收益監管上,建立渭源縣光伏扶貧信息平臺,對發電量、發電收益、資金分配、款項到賬等進行全過程監管,全程公開,主動接受鄉鎮、貧困村、貧困戶監督。在收益分配上,制定《光伏收益分配監管辦法》,在優先保障因重病、二級以上殘疾、重災而導致的失能、半失能,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等特殊救濟戶的前提下,確定公益性崗位數量,按照先考核后發放工資的原則兌付薪酬,對光伏收益進行科學分配。全縣135個貧困村共設立垃圾清潔員、道路維護員、水管員、光伏電站管護員等公益性崗位及臨時性村級公益崗位服務人員4168人,人均年工資5000元左右。除特困群體救助資金及村級公益性崗位等支出外,村集體年均積累3-4萬元,用于產業培育發展、公益管護基金設置、道德積分超市建設、五星級文明戶獎勵、貧困大學生資助等。在公益崗位考評上,建立以駐村幫扶工作隊、鄉鎮駐村干部和村委會成員為主的考核小組,對貧困戶公益性勞動進行考核,按考核等次發放勞動薪酬,增強貧困群眾參與感、獲得感,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二是推行“農光互補”,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

通過大力發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藥材育苗”“光伏+養殖”等農光互補產業,實現用地集約化,扶貧效益最大化,已發展互補食用菌1600畝,設施蔬菜、黨參和黃芪育苗等種植業750畝,互補特色養殖業150畝,互補率達到85%以上。在帶貧機制方面,制定企業“零租金”“三年兩減半”等優惠政策,招引企業建設光伏食用菌產業園,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園區)+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落實“五統一分一標三提高”(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和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銷對接、分戶生產經營受益;建設標準化的產業基地;提高產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的帶貧增收機制、三保底再分紅(保貧困戶收益最大化、保最低生產經營效益、保循環再生產;首次60%利潤分配后,剩余40%的部分按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4:4:2 比例再次分紅)的利益核算機制,使貧困村在獲得光伏發電收益基礎上,貧困群眾通過參與基地建設、就近務工、實操培訓、承租承包、訂單保障等獲得收入。在增收成效方面,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幫助貧困戶和貧困村實現多渠道增收,1042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486戶)通過土地流轉戶均收益2600元;1280戶貧困戶通過承租光伏食用菌大棚,年均收入1.5 萬元以上;830人通過就近務工人均每年勞務收入6000元以上;135個貧困村每年村均獲得發電收益 40萬元以上。

三是加強運維管護,確保電站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通過公開采購,擇優選擇有實力的運維企業對全縣光伏電站進行統一運營維護,確保發電量持續穩定。明確保底發電量要求,每千瓦發電量不得低于1300度,如保底發電量達不到要求,將按照運維費用30%—70%的比例予以扣除。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按照“合同10年保持不變、運維費用按照 8分/瓦支付、電站主要設備質保期延長3年”的協議原則,強化運維企業履約監管,避免運維期間因企業變更造成費用逐年增高、設備更換權責不清等現象發生。及時對光伏電站進行確權,制定《渭源縣光伏扶貧村級電站資產監管管理辦法》,對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及設施農業向相關鄉鎮、村進行資產量化和托管移交,明確電站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目前,渭源縣已為135個貧困村頒發村級光伏電站產權證。持續強化日常監管,每個電站由村兩委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確定電站管護人員,由運維企業負責專業培訓、績效考核,并按照考核結果支付工資,每人年均工資6000左右,對考評不合格的管護人員,由村兩委負責更換。

返回頂部
av资源在线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