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供熱行業得到了快速優化發展,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改革成效顯著。
今年也是“十四五”規劃謀劃之年,“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供熱行業只有牢牢把握當前及未來的發展大勢,才能找到發展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創新突破 蹄疾步穩謀新篇
受城鎮化加速、基建投資力度加大、供熱需求持續增長等因素影響,我國城市供熱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理事長、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億介紹,近年來,中國城鎮供熱行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供熱面積和供熱量穩定增長;各地加強散煤治理,熱源結構顯著改善;管網規模逐步擴大,我國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上熱網最普及的區域;集中供熱作為清潔能源改造、低碳能源結構變革的重要內容,其建設已成為當前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單位供熱面積能耗指標持續下降。
城鎮供熱正處于向商品化、市場化的轉變過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的過程中,供熱已不僅是各級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的基本民生保障問題,也是調節城市能源結構、資源利用、環境建設、安全保障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但當前,供熱行業依然存在發展瓶頸。
供熱行業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科學決策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節能潛力仍待進一步挖掘、供熱行業信息化目前仍未大規模普及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新基建崛起、新技術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供熱企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走向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機遇。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使得供熱行業信息化在促進行業低碳環保、提升節能減排效率、保障供熱安全、提高生產運營管理效率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搭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地理信息平臺,實現精細化管理。通過建立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有效整合分散異構的信息資源,消除“信息孤島”現象,基于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供熱行業跨部門、跨業務、跨層級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共享與協同,進一步發揮信息資源和應用系統效能,提升信息化建設對供熱業務和管理的支撐作用。通過建設地理信息平臺,提供準確的熱源管網、設備設施、人員地理等基礎信息定位,使得基于管網圖形數據庫的管網規劃、建設和使用也將變得簡單化、合理化、科學化;通過地理信息平臺,能夠實現運行事故分析的輔助決策,減少了對用戶的影響,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建立供熱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支撐。通過建設熱源、管網、熱力交換站、熱用戶等端到端的信息通信基礎網絡,完成與廣域骨干網的連接,對接公共服務平臺、政府監管系統、應急指揮網絡、電子政務專網,不僅可以實現熱力企業內部與上級供熱監管部門之間的網絡互連,更加便捷查詢用戶資料和用戶供熱系統,還可以實現企業生產運營安全和用戶服務安全。
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實現“精準供熱”和“按需送熱”。打造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智慧供熱系統能夠分析供熱管網內的水量、溫度、壓力等變化情況,實現整個供熱系統的過程管理和運行管理,實現對每一個供暖支路和冷熱設備不同時間段按照不同溫度要求進行分時分段控制運行,解決大多數供熱管網普遍存在的統一溫度供應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能源浪費問題,實現“按需供熱”;滿足“供熱企業可控、居民用戶可調、政府主管部門可管”的遠程數字化智能監控平臺要求,最大程度實現供熱節能目標;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供熱需求,實現分時分溫分區供熱,合理用熱,提高居民智能化用熱水平,改善居民供熱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調舊育新 提質增效促轉型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是世界各國需要為之努力的目標。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2017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關于“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重要講話精神和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工作任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北方采暖地區城鎮清潔供暖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供暖,大力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項目,加快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建設,為城鎮社區和農村清潔供暖。要有效利用工業余熱資源,立足本地區工業余熱資源現狀,結合清潔供暖需求,充分利用工業余熱資源供暖,建設工業余熱高效采集、高效輸送、充分利用供暖體系。
北方供熱要實現低碳發展,必須徹底改變當前的熱源模式,向以低品位熱源為主的能源結構轉型,江億指出,為調節風電、光電變化,我國西部地區已具備穩定的優質電源,且調峰火電的余熱也可以作為西部地區冬季供熱的主要熱源。而在東部地區,為適應終端用電末端的峰谷差變化,火電作為調峰電源也是足夠的,且這些火電的冬季余熱也成為了東部北方地區的供熱熱源。積極促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供熱應用,作為實施民生工程、治理大氣污染、落實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可再生能源的供熱利用將有效支撐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
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已在北方部分地區開始實踐。據江億介紹,河南省鶴壁市、山東省商河縣等地低溫空氣源熱泵、生物質清潔取暖等一大批適用技術不斷成熟并得到應用;河北省也已經開始探索“光伏+取暖”模式。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能源“雙控”考核趨嚴,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定位指引下,我國供熱行業既肩負著轉型升級的重任,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將改造提升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區內部及與小區聯系的供水、排水、供電、弱電、道路、供氣、供熱、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類、移動通信等基礎設施,供熱基礎設施和供熱智能信息平臺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供熱企業要找到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徑,必須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供熱主業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建設。
供熱行業要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建立符合各地發展實際的智慧供熱模式。以熱力管道為代表的供熱基礎設施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對城鎮熱力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將進一步提高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打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同時,隨著智慧城市發展加速,各地加快推進基于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的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平臺,熱力基礎設施作為市政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要加快接入,以便實現對供熱運行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大數據分析等功能,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利用,實現供熱服務精細化管理。